2011年10月18日

IES:過程設計比結果更重要

很多同學做IES(獨立專題探究)時,常常着眼於結果,往往忽略過程設計。當收集第一手資料時,只具形式,而不思考如何才會得到可靠和有用的資料。

要謹記,IES是個小型研究,研究的結果不是最重要,更重要是如何進行整個過程,每一步均須小心翼翼思考,務求令結果可信。以研究方法為例,由於IES規模小,太複雜的研究方法並不適用,最常用的不外乎問卷、訪問和內容分析。而選擇用哪一種,本身就是「過程設計」之一。要搜集一般民意,用問卷自然比較有效率,但如果你要研究的個案很特殊,例如想知道參與激烈抗爭的社運人士在想甚麼,便應聯絡他們深入訪談,而不應使用問卷,因為你的目標並非普羅大眾,而是清晰的小眾。很多同學以為做IES就一定要做問卷,藥石亂投,正好反映他們沒有在過程設計上深入思考,分數便低。

問卷是常用也常有設計失誤的研究方法,網上就充斥着錯誤百出甚至令人發噱的問卷。以英文做問卷也是設計失敗之例,據聞有學校不明研究之道,要求學生發英文問卷。可是,即使要交英文報告,也一定不能發英文問卷(除非你的對象是英美等外國人),原因很簡單,香港是一個使用中文的城市,即使推廣雙語,大部分人仍是以中文溝通。問卷是一種抽樣調查,用英文發問,抽樣便出現嚴重偏差——英文限定了樣本結構,即只有懂英文甚或英文良好的人才能作答,而香港英文好的人其實並不多,結果造成抽樣結構偏差的問題。其二,很多懂英文的人心理上也抗拒使用英文,當收到英文問卷時,由於是義務的,就更加抗拒回答,造成回應率偏低的問題。其三,由於英文不是本地人的母語,即使懂英文,程度也必然參差,對字詞的理解很易出現偏差,問卷的字眼意義容易變成人言人殊,那麼這份研究還有甚麼可信之處?

正確的做法,是向香港人發中文問卷,然後在報告中補上翻譯版本,並在研究方法中清楚解釋,在香港只有發中文問卷才會取得可信的資料和高回應率。事實上,考評局的一份樣本報告,也有交英文報告的學生如是做,清楚解釋研究的限制和解決方法,評分自然很高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