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0月28日

思考議題須注重社會脈絡

學生在學習或回答通識題時,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沒有考慮議題的社會脈胳(social context)。社會脈胳聽來深奧,簡單來說就是時代背景、時代的思潮等特定條件如何影響議題的發展。

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有不少衝突,往往因為社會脈胳不同所致。例如「養兒防老」是不少中國人父母的觀念,但時至今日,「防老」的形式、內容和重要性如何轉變呢?這就要考慮社會脈胳。

中國自古是個農業大國。農業經濟的特色包括:龐大勞動力、以家族為本位和強調集體主義。因此,農業社會的利益考慮多以家族為中心,個人為次,加上農產品並非「月月出糧」,故務農所得多由家中長輩分配,同時家族也負起家人生養死葬的責任。而這個脈絡下的「養兒防老」是希望孩子延續家族的勞動力,以致自己年老而工作能力大減時,仍有後代支撐家族。男孩體力一般較佳,女兒又會外嫁,所以傳統觀念便強調「養兒」而非「女」或「孩子」、「下一代」等中性詞語,也造成重男輕女的思想。

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已大幅改變。以香港為例,第三產業發展成熟。在這個時代,工資每月直接發到個人戶口,再非由家庭集中分配,這時的「防老」形式,不再是延續勞動力,而是由子女給家庭財政支持,負擔家庭開支,令老有所養。同時,「壯丁」的優勢已失,男女平等,養「兒」才能防老已是笑話。另外,老年的生活費用也不再單單由家族成員包辦,社會保障、強積金、保險等也分擔了部分責任。家庭結構也隨經濟結構改變,在非農業社會,大家庭再不等同生產力高,故近數十年湧現大量核心家庭,特別在實施一孩政策的中國,加上醫療科技進步,人的壽命越來越長,一個孩子長大後隨時要供養父母
和祖父母輩等合共六人。

供養父母絕對應份,在道德上,「養兒防老」理解成「老有所依」也合符道德和傳統價值,但可以看到,這個觀念放到不同的社會脈絡裏,內涵會有所變化,而且因為環境不同,子女有這份心意也未必有這份能力。這就解釋了為甚麼今日越來越多父母不再抱「養兒防老」的期望,甚至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打算。他們對「養兒防老」的理解,可能只是子女常常探望他們了。

2011年10月23日

廚餘的跨範疇思考

通識考試着重考核技能多於知識的累積,而多角度思考就是其中一樣必須的技能。

通識考試強調跨範疇題目。好像「生活質素」一課,雖歸類為「今日香港」這個單元,但所涉及的範疇和可應用的議題就非常之廣。以近年常引起討論的「廚餘」為例,這個議題直接關係一個社會的生活質素,因為只有富裕社會才會產生大量廚餘,連吃都成問題的非洲窮國怎會有廚餘問題呢?換言之,社會出現廚餘問題,以經濟角度來說,生活質素一定不錯。問題是,廚餘不單在道德上造成浪費,更會造成環境問題。香港的堆填區快將爆滿,面對每天數以噸計的廚餘,怎樣處理呢?這便關係到「能源科技與環境」的「可持續發展」了。廚餘不是普通垃圾,要收集和解決都有一定難度,如果我們以傳統回收廢物的觀念看待,便要考慮食物腐爛引起的公共衛生問題了。以推論之,廚餘問題不解決,香港的生活質素反而下降。

如何減少廚餘呢?最好當然是從源頭減廢。有環保組織呼籲市民不要「眼闊肚窄」,應該點足夠份量的食物,不要多點,飲宴也應少設兩道菜。這關係到「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」一節。須知道,中國人愛面子,請客喜愛「大排筵席」,為免得失賓客,主人家寧願多點菜,吃不了浪費總好過令賓客覺得主人家寒酸。這種傳統觀念與現代生活的環保觀念有所衝突,要推廣「少飯少餸」的觀念,便要克服這方面的阻力。

經濟發展與環境常常發生衝突,以致考慮一個社會的生活質素時,經常出現困難和爭議。這種爭議在香港常見,在現代中國更為常見。自改革開放後,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間出現很多衝突。另外,由於內地越來越富有,傳統觀念作崇,內地人寧願浪費滿桌食物,也要多點以示豪氣,也造成浪費食物的問題,「廚餘」問題一樣嚴重(筆者親眼在內地看過滿桌佳餚變垃圾的實況)。再把這個問題放諸全球,有地區每天倒掉幾噸食物,有地區每天餓死幾百人,便是一個全球貧富懸殊的問題了。

可以看到,單單一個「廚餘」議題,涉及的單元和範疇可以如此廣。學生修讀通識時,最重要是擴濶視野,不要為自己所學設限,培養判斷議題如何跨範疇的觸覺,學通識便會事半功倍。

2011年10月18日

IES:過程設計比結果更重要

很多同學做IES(獨立專題探究)時,常常着眼於結果,往往忽略過程設計。當收集第一手資料時,只具形式,而不思考如何才會得到可靠和有用的資料。

要謹記,IES是個小型研究,研究的結果不是最重要,更重要是如何進行整個過程,每一步均須小心翼翼思考,務求令結果可信。以研究方法為例,由於IES規模小,太複雜的研究方法並不適用,最常用的不外乎問卷、訪問和內容分析。而選擇用哪一種,本身就是「過程設計」之一。要搜集一般民意,用問卷自然比較有效率,但如果你要研究的個案很特殊,例如想知道參與激烈抗爭的社運人士在想甚麼,便應聯絡他們深入訪談,而不應使用問卷,因為你的目標並非普羅大眾,而是清晰的小眾。很多同學以為做IES就一定要做問卷,藥石亂投,正好反映他們沒有在過程設計上深入思考,分數便低。

問卷是常用也常有設計失誤的研究方法,網上就充斥着錯誤百出甚至令人發噱的問卷。以英文做問卷也是設計失敗之例,據聞有學校不明研究之道,要求學生發英文問卷。可是,即使要交英文報告,也一定不能發英文問卷(除非你的對象是英美等外國人),原因很簡單,香港是一個使用中文的城市,即使推廣雙語,大部分人仍是以中文溝通。問卷是一種抽樣調查,用英文發問,抽樣便出現嚴重偏差——英文限定了樣本結構,即只有懂英文甚或英文良好的人才能作答,而香港英文好的人其實並不多,結果造成抽樣結構偏差的問題。其二,很多懂英文的人心理上也抗拒使用英文,當收到英文問卷時,由於是義務的,就更加抗拒回答,造成回應率偏低的問題。其三,由於英文不是本地人的母語,即使懂英文,程度也必然參差,對字詞的理解很易出現偏差,問卷的字眼意義容易變成人言人殊,那麼這份研究還有甚麼可信之處?

正確的做法,是向香港人發中文問卷,然後在報告中補上翻譯版本,並在研究方法中清楚解釋,在香港只有發中文問卷才會取得可信的資料和高回應率。事實上,考評局的一份樣本報告,也有交英文報告的學生如是做,清楚解釋研究的限制和解決方法,評分自然很高。

2011年10月17日

獨立專題探究常見陷阱

獨立專題探究常見陷阱

剛開學,便收到不少同學有關獨立題研究(下簡稱IES)的求助,正好略談一二。

很多學生不知道IES是Independent Enquiry Study的縮寫,當中的關鍵字是enquiry——希望學生提出問題,然後自行尋找答案。IES可說是一個小型研究,而研究的答案並非最重要,最重要的是研究的設計是否可靠(reliable),以及是否在報告中把設計高度透明化。原因很簡單,如果設計過程中出現很多漏洞,或其他人無法知道結論怎樣做出來,這樣的結論就不可靠,怎叫人相信呢?

例如,你想問一個問題:現今的年青人是否很難置業?於是你展開一個研究,並向自己的同學廣發問卷,然後告訴大家,結果顯示香港年青人置業很難。可是,你的同學雖然也是年青人,卻仍然是中學生,置業超出他們的能力和考慮範圍,那麼結論的真確性必然會被質疑。

要設計一個可靠的研究,要考慮很多方面,而最先考慮的自然是題目是否適合。設定題目時犯錯,遺禍深遠,因為題目設定出了問題,便很難在以後的階段補救,中途改題目也不易。而設計題目時最常犯的錯誤是眼高手低,議題視野太大,超越學生的能力。例如「政府政策對貧窮人士的支援是否過時及足夠」、「父母管教方式如何導致青少年的不同行為」等,聽起來好像毫無問題,但試想,IES只要求學生交四千字的報告,單是說「政府政策」、「政策是否過時」、「政策是否足夠」等,四千字實不足以表述;又如父母管教方式和青少年的行為均不知凡幾,如何能在一個小型研究探討如此宏大的題目呢?學生又有能力完成可靠的研究設計嗎?IES並不是博士論文、大學研究,而是中學生的小型研究,以為題目越有視野越宏大就越好,往往自討苦吃。

正確做法是把議題收窄,例如只針對某一政府政策(如生果金)是否足夠,只針對「威嚴式」管教方法會否令「青少年更反叛」,便已足夠。

其實IES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,通識科涉及的批判思考、分析能力和多角度思考,均可在當中學習到。如果同學能投入IES,並得到適當指引,便會在過程中把通識技能潛移默化,變成終身受用的學習能力了。

2011年10月10日

讀通識勿背誦

半年後便是「萬眾期待」的第一屆通識文憑試,但至今,普羅市民仍對此科有所質疑。這不難明白,一來,人有墮性,不愛適應新事物;二來,即使通識科理念好,很多人卻質疑當局能否辦妥;三來,很多批評通識科的,根本不知道那是甚麼,只顧望文生義,以為通識就是「通通識」、「通通唔識」、「吹水科」等,誤解重重。

通識科大大有別於傳統學科。諸如物理化學、歷史地理等學科,重點是考核知識的內容,但通識科着重分析能力、批判思考、多角度思考等技能。這不是說知識不重要,但只有知識沒有思考能力,只是一部裝上滿載資料的硬碟而沒有處理器的電腦,硬碟容量多大,不過廢物而已。我們過去批評會考狀元「高分低能」,只懂死讀書,如今課程改革加入重思考的科目,又何以苛責呢?

那麼何謂「思考技能」呢?舉個例說,「生活質素」是今日香港的一課,教科書說,量度城市的生活質素一般有五個指標: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文化和環境。如果是傳統學科,題目會直接問:「量度生活質素有甚麼指標?試以例子加以解釋。」但通識科一定不會這樣問,而只會給你活生生的資料,要你利用所學分析。因此,只「背誦」五大指標,並沒有分,最重要是你從資料中歸納出甚麼理據。

某校的一份試卷最能反映這一點。該題目提及兩個上了年紀的男人,一個收入不高但有兒有女,另一個富有而孤寡,然後叫同學評價兩人的生活質素。結果,凡是「背誦」五大指標的學生,全都給予零分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五大指標是用來量度「城市」的生活質素,而不是「個人」,個人是否快樂涉及主觀因素,背誦的學生連概念也沒有弄清楚。

上述問題的結果毫不重要,重要的是你給予甚麼理據支持結論。你要指出富人生活質素高,便要指出「其物質生活優厚,但可能不喜歡過家庭生活」為理據;若要指富人生活質素不算高,便要提出「他只有物質條件,卻可能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」。

上月,考評局官員在電台表示:「通識科要求學生學習分析和思考方法,注重多角度思考,讀通識不能單靠背誦。」其實,通識的理念很清晰,只是香港一向沒有注重思考訓練的土壤,對此不解,便視之為怪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