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15日

心肝脾肺誠可貴,身體健康價更高

葉一知

近日網上最佳的思考方法教材,莫過於新民黨提出的「司法獨立誠可貴,港人福祉價更高」,針對的自是菲傭有沒有權申請居港權一案。


很容易看得出,這兩句話不是原創,而是改自「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,若為自由故,兩者皆可拋」這首鬼佬詩。

再創作也有高低之分。新民黨為首的葉劉當年「放下掃把,立地成學」,遠赴史丹福進修,黨內也猛將如雲,此話應屬高見,如今卻只是狗屁之作。

「生命誠可貴,愛情價更高。」換言之,兩者選其一,寧捨生也要取愛情,當中的關鍵處,在於兩者並沒有依存關係,故沒有矛盾。簡單點說,愛情並不包含生命,捨棄生命並不影響成就愛情的高義(註:有人或說「沒有生命自然也沒有愛情」,但在詩中「愛情」顯然指愛情的價值和精神,而非一起相處或更惡俗的性等於愛,文學不少故事也描述這種捨棄生命而促成愛情的高義)。

可是,「司法獨立誠可貴,港人福祉價更高」就大有問題,因為一個地方沒有司法獨立,即使有齊其他條件,並不能達至真正的福祉。沒有司法獨立,香港某些特權人士或會有福祉,卻不是全部或絕大部分香港人有福祉。

換言之,港人福祉是包含了司法獨立是否完善這個條件。如果贊同的話,那麼:

(1)    沒有司法獨立,社會便沒有福祉。
(2)    放棄司法獨立,可促成社會福祉。
(3)    因此,社會既有福祉也沒有福祉。

除非你能證實(1)是錯的,但你能嗎?

嫌論證太複雜,可以簡單些用一個類比說明:

心肝脾肺誠可貴,身體健康價更高。
所以,為了身體健康,我們可放棄心肝脾肺。

通嗎?

當然,這句話改一改也是對的:

議會席位誠可貴,港人福祉價更高。

一些垃圾抽水政黨放棄競選議席,確可促成港人福祉。所以,為了港人福祉,這類政黨不如早早棄選吧。


轉自KURSK

2011年8月8日

用英文才可訓練思考能力嗎?


葉一知

報載,考評局秘書長唐創說,通識科不是要求學生「樣樣都識」,而是學習分析和思考方法,注重多角度思考,學生讀通識不能單靠背誦,家長毋須逼學生操練試題,並指操練太多只會扼殺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,認為做適量練習已經足夠。

最近教學生做獨立專題研究(IES),側聞有些學校要求學生用英語做IES問卷。此舉無疑玩死他們,一來,很多學生的能力不足,學校的政策把他們逼入死角。試想,很多關於本地及中國的問題,用中文語句表達比用英語更清晰,甚至是很難用英語表達,往往令人誤解所問問題。

其二,香港有多少年願意回答英語問卷?我從來沒有聽過,香港各研究機構,是會用英文來訪問香港人的,因為回應率(response rate)必低。我是懂一點英文的,但看見英文問卷,我一定不會回答,因為無謂浪費我時間,因為用英語問卷問書寫中文的香港人,在方法論上已經走錯了很大的一步,對於設計差勁的問卷,我一向不會浪費時間回答,因為那顯示出研究員很欠缺誠意。

我一直不明白,既然通識是學習分析和思考方法,注重多角度思考,為何一定要用英文教?說到操練試卷會扼殺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,難道用英語讀現代中國、中國傳統文化、全球化、本土文化等課題,就不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?

很多英文學校的學生和老師,面對通識都叫苦連天。這不是他們的英文不夠好,而是通識要求的英文詞彙實在太多,範疇實在太闊,叫人無所適從。

香港環境特殊,一直以金融中心或國際樞扭為定位,保持英文競爭力,我不反對。我也認為,有些科目最好中英兼顧,例如自然科學,因為那些科學知識很多都由外國入口,本來是先有英文的,一直以來發展蓬勃,學術權威也以英語發表研究,以英文學習自有其道理。

可是,為甚麼我們要用英文教通識?

先不論學生的能力,就以老師的能力來說,通識要求的,是廣博的知識,六大範疇涉及文理商,有歷史文化(現代中國、今日香港)、科學(科技與環境、公共衛生)、政治經濟(全球化、今日香港、今日中國),還有人生哲學、心理學(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)。知識豐富還不夠,尚要批判思考、邏輯思考。由於通識議題貼近時事,老師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,不斷擴闊視野,樂於學習。這樣的教師人才已很不容易找吧?如果還要用英文來教,那麼他的英文水平也要非常好——不是好這麼簡單,是要非常好,不然怎樣用英文應付如此廣闊的議題?

我的問題是:如果有一個人,他具備了廣博知識、批判思考、樂於學習和英文非常好的條件,他一定已是個了不起的人才,他會去教通識嗎?反過來問:如果不具備以上所有條件的老師,用英文教通識會教得好嗎?

學生則因為語言的限制,即使在中國人社會中發現了新鮮的文化觀點,竟然因為英文問題無法表達,這真的是通識原意嗎?


一知按:知解通識(http://ls-yipyatchee.blogspot.com/)是我新開的BLOG,專談論通識,以之與時評的刁民公園分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