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8日

用英文才可訓練思考能力嗎?


葉一知

報載,考評局秘書長唐創說,通識科不是要求學生「樣樣都識」,而是學習分析和思考方法,注重多角度思考,學生讀通識不能單靠背誦,家長毋須逼學生操練試題,並指操練太多只會扼殺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,認為做適量練習已經足夠。

最近教學生做獨立專題研究(IES),側聞有些學校要求學生用英語做IES問卷。此舉無疑玩死他們,一來,很多學生的能力不足,學校的政策把他們逼入死角。試想,很多關於本地及中國的問題,用中文語句表達比用英語更清晰,甚至是很難用英語表達,往往令人誤解所問問題。

其二,香港有多少年願意回答英語問卷?我從來沒有聽過,香港各研究機構,是會用英文來訪問香港人的,因為回應率(response rate)必低。我是懂一點英文的,但看見英文問卷,我一定不會回答,因為無謂浪費我時間,因為用英語問卷問書寫中文的香港人,在方法論上已經走錯了很大的一步,對於設計差勁的問卷,我一向不會浪費時間回答,因為那顯示出研究員很欠缺誠意。

我一直不明白,既然通識是學習分析和思考方法,注重多角度思考,為何一定要用英文教?說到操練試卷會扼殺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,難道用英語讀現代中國、中國傳統文化、全球化、本土文化等課題,就不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?

很多英文學校的學生和老師,面對通識都叫苦連天。這不是他們的英文不夠好,而是通識要求的英文詞彙實在太多,範疇實在太闊,叫人無所適從。

香港環境特殊,一直以金融中心或國際樞扭為定位,保持英文競爭力,我不反對。我也認為,有些科目最好中英兼顧,例如自然科學,因為那些科學知識很多都由外國入口,本來是先有英文的,一直以來發展蓬勃,學術權威也以英語發表研究,以英文學習自有其道理。

可是,為甚麼我們要用英文教通識?

先不論學生的能力,就以老師的能力來說,通識要求的,是廣博的知識,六大範疇涉及文理商,有歷史文化(現代中國、今日香港)、科學(科技與環境、公共衛生)、政治經濟(全球化、今日香港、今日中國),還有人生哲學、心理學(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)。知識豐富還不夠,尚要批判思考、邏輯思考。由於通識議題貼近時事,老師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,不斷擴闊視野,樂於學習。這樣的教師人才已很不容易找吧?如果還要用英文來教,那麼他的英文水平也要非常好——不是好這麼簡單,是要非常好,不然怎樣用英文應付如此廣闊的議題?

我的問題是:如果有一個人,他具備了廣博知識、批判思考、樂於學習和英文非常好的條件,他一定已是個了不起的人才,他會去教通識嗎?反過來問:如果不具備以上所有條件的老師,用英文教通識會教得好嗎?

學生則因為語言的限制,即使在中國人社會中發現了新鮮的文化觀點,竟然因為英文問題無法表達,這真的是通識原意嗎?


一知按:知解通識(http://ls-yipyatchee.blogspot.com/)是我新開的BLOG,專談論通識,以之與時評的刁民公園分開。

1 則留言:

  1. 你的問題是分為師資問題及英文學習問題

    學生門都要升上大學,大學要求的係英文環境。選擇英文教學的都是英文中學,會考英文 credit rate在80%-95%,否則學校是不敢用英文教。

    師資問題,老師有足夠的社會學、文化研究或社會科學的訓練 + 關心時事,應有足夠能力去任教通識。以我昔日任教的女拔為例,他們在充足的學校環境 + 老師準備 + 學生付出下,學習英文通識不是一個問題。

    如果以英文水平高的傳統名校學生去考慮,他們要升大學、要去外國留學、或在大學校園會遇上外國學生,學懂更多元化的英文對他們工作及升學是很有利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