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一次問學生:「為甚麼要設通識這一科?」一個學生回答說:「因為教育局想迫死學生。」有趣的答案!我知道很多學生不喜歡通識,這當然與課程內容、設計、師資、評分標準等連串問題有關,但我相信一切都會慢慢改善。
至於另一個不喜歡的主因,是覺得通識的課題沉悶。其實學通識可以很有趣,因為材料處處皆見,只要往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尋找,便會樂趣無窮,例如學生常看的日本漫畫,也可以是通識教材。早前香港也有播映的「鋼之鍊金術師」,就是以幻想世界來探討人類製造人類的道德問題,正是公共衛生有關複製人的道德爭議範疇。漫畫涉及科學是否萬能、人能否超越神去創造人以及遺傳工程學如何製造異種怪獸(合成獸)等。如果同學可以時刻帶着一個「通識腦袋」,便可從動畫中吸收很多論點。
通識強調靈活運用所學,日本漫畫家就做到這一點。好像鋼之鍊金術師中,有一個人造人(即複製人)被稱為「最強之盾」,因為他可以把身體鍊成堅硬的金剛石(鑽石的原始狀態),主角卻把金剛石的分子排列重構成石墨再打倒。中學化學也教過,鑽石和石墨都由碳原子構成,但因為分子排列的結構不同,前者是自然界最堅硬的東西,後者卻脆弱得很(用作鉛筆芯)。中學生讀了這麼多年化學,有想過可以把知識如此運用在創作上嗎?
這就是通識的真諦。從前,會考狀元經常被批評為「高分低能」,因為他們只像讀書機器,無法靈活運用所學,欠缺視野,對社會和世界漠不關心。通識科的理念正要解決這個問題。通識能培養分析、批判、多角度等終身能力,須知道,知識我們會忘記,但能力,一如游泳踏單車,學會了便不會失去。所以,通識可令同學高分高能,就算不擅學術,也可成「低分高能」的通才。我就是本着這個信念去教通識。
曾有家長跟我說:「希望十年後我女兒升中四時,通識科已取消。」我回答說:「一個準大學生,難道不應擁有分析、批判等終身的思考能力嗎?還是我們仍然希望未來的年青人都是填鴨產品?」我希望有一天,學生眼裏皆是通識,同時又可以像上述的漫畫家般,隨心所欲運用所學,兼具高階思維和創意,便是香港之福。